索罗斯如何败在俄罗斯的? 名家 2020-03-06 08:46:32 编辑:admin 俄罗斯失败的“休克疗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希望速成市场经济,结果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这一医学术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萨克斯根据玻利维亚经济危机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经济自由化、经济私有化、经济稳定化。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 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 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 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 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 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 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 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 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的1/3约为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 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 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 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休克疗法”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俄罗斯的国情,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俄罗斯民主派改革家们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犯的最本质的错误。曾在莫斯科度过近20年记者生涯的意大利人朱利叶托·基耶萨对此评论道;“是因为俄罗斯民主派改革家们不顾俄罗斯自己的传统与特点,丢掉了俄罗斯精神,照抄照搬西方也有争议的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的东西,结果使俄罗斯陷入了今天这样的灾难性的境地”。 由于改革的失败,俄罗斯副总理盖达尔不得不于1994年1月16日被迫辞职。叶利钦也被迫在1994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放弃“休克疗法”的改革,并在1996年大选时承认“过去在改革中试图抄袭西方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 索罗斯折戟俄金融危机 俄罗斯政府实施“休克疗法”后一直入不敷出,只能用增发货币和向银行贷款来填补财政预算赤字,也就是靠印钞票来变相赖账,使得通货膨胀和人民收入缩水更加严重。 从1995年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下,俄罗斯政府一方面逐步对外开放本国资本市场,一方面改为靠发行内外国债来填补财政预算赤字,经济出现复苏势头。 1997年俄罗斯经济出现止跌回升的趋势,GDP出现了正增长,通货膨胀率也开始下降,国际资本市场上看好俄罗斯的声音越来越大,认为已持续贬值多年的卢布有升值潜力。此时俄罗斯利率较高,市场盈利空间也很大,意图进入俄罗斯的国外投资者也越来越多,索罗斯也是其中一员。 索罗斯对1998年俄罗斯市场的判断更倾向于做多,与他对1997年东南亚市场的做空判断截然不同。他认为俄罗斯正处于“从强盗资本主义向合法资本主义的转变”中,此时投资俄罗斯会带来丰厚的收益。 1995年俄罗斯政府发行国债时认为: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发行长期国债难以被投资者所接受,因而将重点放在发行短期国债上,3~6个月的短期国债占俄罗斯国债总额的比例超过80%,其年收益率往往高达30%以上。 当俄罗斯的通胀率缓和下来后,这些收益率高、周转期短的短期国债就吸引了国际游资的高度关注。此外,俄罗斯股市上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经济回暖时的回报就会很高,1997年的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00%以上。 这些因素使得1997年成为俄经济转轨以来吸收外资最多的一年,俄罗斯从1991年起一共引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一年就吸收了100多亿美元。索罗斯的资金在其中比例很髙,仅向俄罗斯电信投资公司就投资了10亿美元。 蜂拥而来的外资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是进入债市、股市的短期资本投资,到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然而俄罗斯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国外投资者想得那么乐观。1998年5月~6月间,俄罗斯政局动荡,总理换人和政府重组颇费周折,俄罗斯议会经过3次表决才勉强通过对新总理基里延科的任命。 一个月的政府危机使得俄罗斯少收税款30亿美元,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新政府上台后发现大笔财政债务将于1998年陆续到期,约占俄罗斯GDP的8%~10%,而以往公布的数字只占GDP的3%~4.6%。 深感偿债任务沉重的新政府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宣称俄罗斯在1998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消息传出,投资者立刻对俄罗斯政府的偿债能力产生恐慌,俄罗斯国债价格迅速下滑了20%。 与此同时,议会立法限制国外资本参股“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比例,要求不得超过25%,而此时该公司已将28%的股票售予外商。这引发外资对俄罗斯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拋售股票,该公司的股累在两周内下跌40%,许多其他股票也跟着齐跌25%~40%。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1﹕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1﹕6.1850。 为了应对金融动荡,基里延科政府提高了利率,并抛售美元回笼卢布,希望借此保住卢布的汇率。同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资本市场借贷美元,增加手中的筹码,并推延国家债务的偿还期,借此减少当年的偿付压力。 然而市场对俄罗斯政府举措的反应与对1997年3月泰国央行稳定措施的反应一样——抛售证券、抢兑美元。俄罗斯国债的价格在10天内跌到不足票面的一半,股市在8月13日跌到年初的26%。 索罗斯在13日当天的《金融时报》上呼吁西方7国支援俄政府全力救急,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初支持索罗斯在俄罗斯投资的西方银行现在则要求他提前还贷。 惊慌失措的俄罗斯政府于8月17日推出了3项强硬的应急措施。一是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将卢布汇率的上限调低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 二是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150亿美元外债。三是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三、四、五年期限的中期国债。俄罗斯国债市场在转换结束前暂停交易,也就是说俄罗斯全面停止偿付到期债务。 三项措施一公布,市场大哗,股票大跌停盘,卢布汇率加速下泻。俄罗斯政府很快放弃了抛售美元回笼卢布的政策,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猛跌至17﹕1~22﹕1,由于无人买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一度陷入停盘状态,银行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换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入瘫痪。 虽然付出了汇率大跌、资本流动冻结的沉重代价,但俄罗斯政府破罐子破摔的赖账获得成功。投入俄罗斯股市、债市的美元热钱无法按预定计划撤出,俄罗斯政府随后强硬的大折扣债务重组方案更是让国际投资者们几乎血本无归,共计损失了330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不过俄罗斯政府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丧失了从国际市场上融资的信用。 油价下跌是故意的吧 据俄新网2014年3月22日报道,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建议美国当局,利用压低油价的方法来惩罚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入俄。 索罗斯在柏林演讲时表示,"对俄罗斯的最强制裁可能是美国抛售战略储备库石油:增加市场供应,华盛顿可能让油价大幅下跌,以此减少俄罗斯预算石油收入"。他还补充说,为平衡预算,俄罗斯需要油价保持在不低于每桶100美元的价位上。 美国战略储备库位于路易斯安那的4个仓库中,有大约有7亿桶石油。按照美国能源部的估计,在石油进口停止的情况下,这些储备足够维持国内消费75日。 上周,美国按照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决定对战略储备库中的500万桶石油进行"测试出售"。Prime经济新闻社采访的专家们称,白宫这一决定是""耸人听闻的消息和"政治暗示",旨在展示美国当局施压油价的可能性。 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头号石油开采国。据俄罗斯统计署资料,1月份,俄罗斯每昼夜开采了1034.3万桶油,排名第二的沙特阿拉伯每昼夜产油962.8万桶。 石油在俄罗斯出口中所占比重大约是34.4%。 从2014年7月开始,原油开始了长达19个月的下降通道。这...真的是不是故意的嘛! 不招俄待见的索罗斯慈善基金会 2015年11月底时,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发布了一项声明称,知名投资家索罗斯旗下慈善网络的两个分支——开放社会基金会和开放社会研究所援助基金(OSI Assistance Foundation)将被列入外国非政府组织“停止名单(stop list)”,他们的活动被俄罗斯认定为“不受欢迎”。 声明称: “我们发现,开放社会基金会和开放社会研究所援助基金的活动,对俄罗斯联邦宪法体制的基础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那么,索罗斯的机构在俄罗斯到底在发生了什么?如果有些历史记忆,你就不会感到迷惑。1921年,苏联遭受了可怕的自中世纪以来还从来不曾出现过的饥荒。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向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请求援助。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前身美国救济署做出了回应,运来了大量的食品和药物。在两年里,美国救济署总计提供了价值4200万美元的援助,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使得约1000万人摆脱了因为饥饿或者病痛而死亡的威胁。直至局面彻底得到缓解,美国救济署才停止了在苏俄的援助。 可是,苏维埃政府并没有表示感谢,相反却掀起了一场污名化美国救济署的运动。他们首先宣布这是“一个间谍组织”。接下来,苏俄境内与美国救济署合作的灾民救助委员会成员们被捕与放逐,一些流亡到海外,一些流放到西伯利亚。 时间来到1991年。这一次不是饥荒,而是俄罗斯陷入了深度危机,和上一次一样的是,依然是西方各国政府和私人的基金会伸出了援手。索罗斯基金会(Soros Foundation)旗下的开放社会研究所(Open Society Institute)是最早在苏联开展工作的西方慈善机构之一。1987年,他们就开始在那里推行教育计划。1991年,基金会直接为那些遭受危机打击最沉重的人们提供资金——这些人以前一直是苏联的中产阶级。大量在苏联时代依靠国家预算的项目和人员,新政府上台之后都推得一干二净。恶性通货膨胀夺走了曾经的积蓄,这些科学家、教师、图书管理员和医生们发现,自己已经身处经济绝境之中。于是,索罗斯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为他们提供直接的财务援助。 在那些年中,当人们走进银行,总能够看到这些知识分子们排在一个特别窗口前,兑现他们的“索罗斯支票”。这些人曾经是苏维埃的精英,但是眼下看上去却像是一群一无所有的难民。他们的波兰牛仔裤和罗马尼亚皮鞋曾经受到众人的羡慕,但是在俄罗斯新贵们一身的迪奥(Dior)光芒之前,已经显得无比寒酸。 俄罗斯科学院那时几乎土崩瓦解。研究中心和大学每月只能给员工们开5美元到10美元的工资。这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养家了。不过,当他们得到了“索罗斯支票”,这些科学家、学者和教授们就可以回到他们各自的位置上,继续去做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工作——研究和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1990年代早期,正是“索罗斯支票”挽救了俄罗斯的科学。但是,他不可能挽救每一个人。比如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报纸大标题——《无力养家 数学教师跳楼》。 普京上台后,一切都改变了。新政权一开始先是攻击独立媒体,第二个目标就是外国慈善机构。尽管已经签订了四十九年的租约,索罗斯基金会还是被毫无预兆地、粗暴地赶出了办公地点。一些原来不存在的文件突然出现,证明房主在和索罗斯基金会签租约前几天刚刚将其卖掉了。新房主撕毁了租约,锁上了房子。几天内,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不爬窗户进入自己的办公室。2003年,基金会驻莫斯科办公室最终关闭,但他们依然在继续支持和帮助各种民间团体。 最后,到了16年的11月底,总检察长办公室宣布,在俄罗斯境内,索罗斯基金会为“不受欢迎的机构”。这一裁定绝不仅仅是阻止了基金会的工作。根据最新版本的《刑法》第284条第1款,不单单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还有资金的接受者,甚至曾经提供过咨询服务的人都面临着最高可达六年的牢狱之灾的威胁。要知道,同一部法典中,对强奸犯的量刑也不过如此了。 克里姆林宫为什么要对开放社会基金会宣战?其实原因非常清楚。和上个世纪的克里姆林宫主人一样,他们都醉心于让俄罗斯变成一个封闭系统的幻梦。人们正在等待着,看索罗斯基金会资金的获得者会受到怎样的对待。Sova人权中心的报告显示,几年来,已经有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一些索罗斯基金会赞助出版的书籍被从研究机构和各种图书馆没收。在没收的同时,这些机构和其负责人还被课以数额巨大的罚款。 但是,罚款并非全部。从10月开始,乌克兰文献图书馆的负责人沙里纳(Natalya Sharina)就已经被软禁了。在一次对该图书馆的搜查当中,官方发现了两部禁书,其中之一出自基辅“独立广场起义”一位领导者的笔下。现在,沙里纳将被判刑五年,罪名是“煽动敌意和仇恨”。 但是,也有分析认为,索罗斯透过旗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及其前身开放社会研究所,近年来在“颜色革命”背后推波助澜。据称,2003年的格鲁吉亚“玫瑰革命”,2004年底的乌克兰“橙色革命”,土耳其国会修改宪法,埃及穆巴拉克下台,背后索罗斯旗下的机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开放社会”或“援助扶贫”只是表面装饰,索罗斯的真正意图是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通过国家政权更替,为自己的金融投机鸣锣开道。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只能用马克思引述的黑格尔名言来宽慰自己:历史重复上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可是,马克思和黑格尔说的是欧洲。在俄罗斯,历史的重复上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永远都是悲剧。 索罗斯:俄罗斯企图推动欧盟解体,让欧洲充斥叙利亚难民 16年2月份,正好是原油价格跌得最惨的那段时间,索罗斯还预测普京政权2017年完蛋。 对冲基金大佬、传奇投资者索罗斯认为,和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相比,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欧盟的威胁更大。 索罗斯在Project Syndicate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指出,美国和欧盟误以为俄罗斯可能成为打击IS的合作伙伴,其实普京现在的企图是“推动欧盟解体,最佳方式是让欧洲充斥叙利亚难民。” 文章称,俄罗斯战机在叙利亚南部的空袭迫使当地平民涌入约旦和黎巴嫩,现在等候进入约旦的难民有2万人,俄方在叙北部的空袭又导致7万难民逃往土耳其。面对如此形势,欧洲国家已经做出让步。德国总理默克尔本月9日与土耳其政府达成协议,若土方避免大量叙利亚难民流入希腊,每年会让20-30万叙难民乘飞机直接进入欧洲。 文章中,索罗斯评价普京是一位“有天赋的战术家、并非一位有战略眼光的思想家”,虽然没有任何理由认定他为加剧欧洲的难民危机而插手叙利亚局势,但他一“发现有让欧盟加快解体的机会,就把握住了。”索罗斯提到,之前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俄方签署了明斯克协议,却未能执行协议条款。他暗示,这次普京会故伎重演,不会遵守约定如西方所愿联手打击IS。 索罗斯认为,俄罗斯和欧盟在与时间赛跑,看谁会先崩溃。伊斯兰教恐怖分子的袭击固然可怕,但还是无法同俄罗斯产生的威胁相提并论。 索罗斯预计,面对大量外债、西方制裁和国际油价剧跌,以及国内可能提前爆发政治动乱的威胁,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政府2017年就会破产。普京政府能避免崩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让欧盟提早崩溃,那样一来,俄罗斯可以从欧洲分裂中坐收渔利。 另一方面,索罗斯预计欧盟注定会解体。如今欧盟面临五六场危机同时发生,可能难以像过去对某一场危机那样涉险勉强过关,现在仅移民危机就可能摧毁欧盟。 索罗斯此前就对欧盟前景持悲观态度。上月他接受《纽约书评》的采访时称,欧盟同时面临着五六个危机,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默克尔“正确地预见到难民危机”可能会摧毁欧洲,这样的问题正逐渐变成现实。 2016年8月黑客网站DCLeaks曝光的泄密文件揭露了索罗斯“推翻普京,破坏俄罗斯”的周密计划。 索罗斯为什么不喜欢俄罗斯 为什么索罗斯看俄罗斯那么讨厌呢?本质上还是钱和价值观都不合造成的。 1997年金融危机期间,投入俄罗斯股市、债市的美元热钱无法按预定计划撤出,俄罗斯政府随后强硬的大折扣债务重组方案更是让国际投资者们几乎血本无归,共计损失了330亿美元,索罗斯的量子对冲基金也巨亏20亿美元。俄罗斯的政治实用主义(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粗暴干预)让索罗斯在俄损失惨重。 此外,索罗斯本身是犹太裔,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1944年,随着纳粹对布达佩斯的侵略,索罗斯的幸福童年就宣告结束了,随全家开始了逃亡生涯。那是一段充满危险和痛苦的岁月,靠着父亲的精明和坚强,凭借假身份证和好心人提供的庇护,他们一家终于躲过了那场劫难。 索罗斯本身是经历过国家被侵略,难民逃亡的岁月。所以对于俄罗斯侵占克里米亚,叙利亚难民以及俄罗斯利用难民背后的政治企图,都是不认同的。 所以如今86岁的索罗斯仍然在追求一些金钱之外的东西,当然,钱越多越好! 点击阅读全文